当前位置: 去除器 >> 去除器资源 >> 明永乐青花折枝果纹抱月瓶鹰击长空竹均楼
永乐,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朱棣也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他的一生大事儿很多,但是大众对于他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电视剧,背景也都跟他皇权史上最著名的事儿——叔夺侄位的靖难之役有关。此外陶瓷史上朱棣也是赫赫有名,官窑用帝王年号落款始于成祖朱棣。我们这一期的瓷器就与朱棣有关,只是属于无款官窑——永乐青花折枝果纹抱月瓶。
抱月瓶最早起源于西夏的马挂瓶,双系耳,用于挂在马上,符合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后来传到中原地区,流行于明清。明代抱月瓶最著名的当属永宣时期,壶身扁圆似满月,装饰绶带型双耳,像绶带抱住满月,所以叫抱月瓶,清代也叫“宝月瓶”。明清两朝所有的抱月瓶器型中,以明代永乐青花抱月瓶最为著名。青花瓷虽然源于元代,但是最美则是永宣,当然最贵的是元代人物青花瓷,究其原因一句话“物以稀为贵”。个人觉得永乐青花美于宣德,以至于清代皇室争相相仿。永乐青花瓷白色釉水泛着青白光,釉水肥厚莹润,绝大多数不开片,偶尔会出现少数几条开片。
我们放大局部,左边的画片是荔枝。荔枝果、枝干、树叶构成的画片有一个标准的名称“折枝果纹”。白色釉面泛着淡淡的青白光,这可能跟柴窑烧制有关。柴窑需要松枝枝干做燃料,松枝含有松油,烧制时会出现大量油烟,油烟穿过匣钵,滋润了釉面,所以柴窑烧制的釉面本身就非常滋润。右边是放大的树叶,叶面积釉的地方出现青花下沉,这个有点复杂。明代永宣一直到成化早期,使用的都是与元代一样的青花料,进口的苏麻离青料,我们通常简称“苏料”。苏料属于高铁低锰,当年的淘洗技术不到位,很难去除铁元素,因此烧制时候,青花釉面积釉处会出现下沉,陶瓷学上叫“铁锈斑下沉”,青花线条笔画会出现像毛笔写在宣纸上那样的晕散。
左边是香港著名的收藏家天民楼楼主葛师科老爷子收藏的永乐青花折沿洗的局部,右边是馆藏永乐青花一束莲大盘的局部。特别添加的黄色圈子里就是晕散,像毛刺儿,葛老爷子这件永乐青花发色不太好,有点暗淡,不知道是不是照片的原因,但是非常开门。烧制青花瓷的火温必须在℃以上,如果火温不到,或者淘洗不干净,都会出现青花发色不到位。右边这件馆藏品发色非常标准漂亮,而且晕散也不是很严重,这应该归功于淘洗比较干净。资料上说宣德青花晕散普遍没有永乐严重,应该是淘洗技术在宣德时期得到提高。实际上青花瓷出现铁锈斑下沉和晕散都是瑕疵,却阴差阳错形成元明青花瓷独特的美。以至于后世各朝刻意模仿。
抱月瓶的瓶颈部分,更细致的看到真正苏料青花的美,釉面滋润,气韵流淌,柴窑的典型特点。如意耳白色的釉水泛着淡淡的青白光。这件是我朋友的收藏,永乐特征非常明显漂亮。
永乐青花使用的胎土出自于景德镇麻仓山上的高岭土,俗称麻仓土,现在早没了。麻仓土是元明两朝瓷土的主要原料,特征是火石红明显,露胎的地方会出现黑色铁锈斑,白色的地方触摸细腻像糯米,也叫糯米胎。这只是一种比喻,实际上永宣两朝的胎土都不是太细腻,真正的糯米胎从成化开始。上面那张图片是景德镇博物馆的瓷片,外沿一圈红色就是火石红,有时候火石红也会泛黄,断面有空隙,这是手工胎横断面的特征,也有一点点黑色铁锈斑。右下是故宫馆藏永乐青花抱月瓶的底,所有麻仓土的特征都能在这张图片中找到。左下是我们这期的底,这是非常标准永乐底。永乐瓷器落款不多,馆藏品与本期这件都属于无款永乐。怎么区分洪武、永乐、宣德三朝瓷器,洪武瓷器虽然无款,却非常厚实,画工器型都粗糙的多,外形有点像元代瓷器;永乐与宣德忒好区别,宣德都有款,所以无款就是永乐。
黄色圈子的胎釉结合处能看到白色透明的釉水溢出,这是几乎所有的元明清官窑都有的特征,怎么形成的目前我还没查到资料。圈子上面的反光也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反锡光”,这是青花瓷的特征,元明青花瓷最明显。赝品往往看上去更像锡光,过犹不及。这就好像有的赝品上假描金看上去比真金还要金光灿灿,每次看到那样的描金都不由得让人想起假土豪脖子上戴的特粗的假金链子。
最后欣赏一下馆藏永乐与大拍拍品,左边是馆藏品永乐折枝果纹青花梅瓶,右边是大拍的拍品——永乐青花花卉纹扁壶,成交价是多万。永乐青花瓷永远都是大拍的宠儿。本期结束了,下一期继续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