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生产带来了的高效和标准的产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生活器物中应有的情感色彩。在日本,有一些玻璃工坊一直坚持玻璃的吹直工艺,保持了传统工艺的同时,将玻璃浑然天成的轮廓、色彩和透明度融入到器皿中,散发着一丝神秘,独特而安静,令人印象深刻。日本手工艺人对待器物的细心、对待工艺的严谨和创新让玻璃重获新生,也让世界看到了日本的玻璃器皿。但中国的玻璃虽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却在乾隆琉璃的辉煌时期开始衰落,其集熔铸、雕刻、磨研和冷热加工技艺,至今仍是很难超越当年。但即便如此,不乏新生代的匠人想要打破这个局面。孟敬凯就是其中一个,他希望下一次再看到这些传统且精细的玻璃器皿时,它们不单印着日本进口的LOGO,而是中国匠人手作。在成为一个玻璃器皿的匠人前,他似乎根本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一天。他从小爱好广泛,滑板、跆拳道、羽毛球和画画这些都有涉猎,而在此之间,跆拳道和美术学习时间最长,尤其是跆拳道,在业余队中学习了3年后,他还曾去在辽宁专业队中又学习了3年,完全有成为职业选手的潜质。跆拳道的精神就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虽然,他最终阴差远错还是进入了一所大学学习设计,但跆拳道的精神却在冥冥之中给了他坚持一门手艺的力量。那么他是如何变成玻璃器皿的匠人呢?那要从一次机缘说起。人生轨迹的改变,有时候仅仅只是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个人。大学期间的一节课上,他遇到了一位日本海归老师,也正是这位老师带他走进了玻璃和陶瓷的领域。老师的讲解,他在日本拍摄的一些过程图和产品图和带回来的一些玻璃器皿让他感触颇深。玻璃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很通透,很纯粹,毫无杂质,当自己亲手操作,玻璃受热后的粘稠感、可塑性、拉丝纹理在杯身的停留、吹制过程中的温度感、高温和低温之间碰撞出来的断裂声音、冰裂纹理碎裂的震荡感都会让你爱上它。日本的玻璃器皿让他大开眼界,从设计的器型到接触实物的质感,让他很是钦佩。这一次讲解后他对古法制作玻璃产生了兴趣,因为跟随老师开始一步一步扎实地学习古法玻璃的工艺。传统的工艺总结起来工序大概分四部分:1.挑料:拿一根长约等于cm左右的不锈钢管的一端放在炉中加热至适当温度,加热后以便于粘住玻璃液态,熔融玻璃;2.吹泡:将挑出的料,在滚料板上将玻璃滚压成球状体,在特制台上从吹杆的一端吹气于软化状态的玻璃内,使它成为空心且壁厚的状态,然后把它吹成较大的气泡体;3.塑形:在连续的滚动和吹制下,气泡体会越来越大,从而会出现变形的状态,这时会用到钳子、镊子、夹子等…修剪成希望达到的状态;4.最后一步就是:退火。玻璃制作的环节很多,也很复杂,很多器行不是单单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制作玻璃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很严谨的,需要把控温差,水晶玻璃成本很高,是普通玻璃的十几倍,水晶玻璃的材质和普通玻璃材质不同,可伸缩性几乎没有,一次失误,就要当废品处理掉了。在开始学习的过程中,他还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记得那会儿是夏天,天气非常热,更何况是在玻璃器皿制作的环境当中,气温更是让人挥汗如雨,也正是因为天气太过炎热,一个因为温度计算的失误,而发生玻璃遇冷突然炸裂,导致他的右手严重烫伤,为此还休息了2个月的时间。但危险并不能让他放弃对一门手艺的热爱。他没有被吓跑,而是学习在吹制玻璃时怎样保护自己。他很感激这位恩师,因为他不光教自己手艺,还帮助他进行一系列的产品研发,慢慢地他也有了自己的生产线。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叫做“四悔”,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他说,我比较信佛,四悔也是出自佛家,我希望通过佛家的思想传递给大家积极向上的状态,我个人认为,人之所以要“悔”是为了“后不再造”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不贰过”。生活把握好今天,过去已经过去,无法也不必改变!对古法制作玻璃器皿他也表达了自己更大的“野心”:中式匠人的玻璃器皿和日本玻璃器皿之间的对比,的的确确是有很大差距的。日本人的细心、严谨,这是我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我之所以要从事中式玻璃器皿,因为我意识到只要用心的去设计,大胆的去尝试,质量把关到每一个死角,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玻璃器皿并不会比日本差的。未来我希望用每一天的积累,实现自己的每一个目标。在原有器型基础上,设计新器型,设计更具有中国符号的器型,以最优质、环保、耐高温的材料去生产,更换优质无铅材质后当你看到两种材质生产出来的相同器性,拿在手里,会感受到我作为匠人的心情。我希望,能做出一件带有中国印记的玻璃制品,真正能够拿出手,让用的人看到我喜欢的,玻璃的样子。让它也像茶器一样,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作者:末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