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去除器 >> 去除器发展 >> 抢跑磷酸锰铁锂赛道宁德时代已控股这家
作为磷酸铁锂的重要升级版本,同时又是三元电池的“好伴侣”,磷酸锰铁锂材料正成为产业链企业争抢布局的一处“新领地”。
近日,当升科技透露,公司磷酸锰铁锂材料已完成研发,目前处于客户认证阶段。预计随着产品认证及订单释放后,当升科技也将规模化布局相关产能。
据电池中国了解,近日江苏珩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已落地江苏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值得注意的是,企查查显示,江苏珩创今年2月10日才刚刚成立。不过,从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开的信息获悉,江苏珩创已经从美国陶氏全球技术公司(DowGlobalTechnoligiesinc.,)受让了一批磷酸锰铁锂相关专利,具备磷酸锰铁锂材料生产制造的专利和技术。
作为磷酸铁锂头部企业,去年9月,德方纳米斥资20亿元,在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年产10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该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正是磷酸锰铁锂。知情人士表示,预计德方纳米今年二三季度磷酸锰铁锂材料就可对外供应。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公司又宣布将投资75亿元再建33万吨/年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
年1月,由临汾市中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鹏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百民冠达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中贝材料3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在山西临汾市尧都高新区开工建设。
01
电池企业积极布局,宁德时代直接控股相关企业
实际上,除了材料企业,电池企业对于磷酸锰铁锂的布局也早已展开,宁德时代更是直接控股了一家磷酸锰铁锂材料企业。
今年2月,宁德时代在与投资者关系互动活动中曾披露,公司计划推出一款型号为M3P的电池新产品。有机构推测M3P电池应为磷酸根系铁锂电池,或有可能就是磷酸锰铁锂电池。另外,在宁德时代技术路线图中,其预计年推出LxFP电池,业内猜测应该也是磷酸锰铁锂电池。
年11月,宁德时代与江苏力泰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力泰锂能”)原股东之一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以.82万元受让其持有的力泰锂能万元注册资本,对应力泰锂能15.57%的股权。同月,宁德时代又与鹏欣资源全资子公司上海鹏珈基金及力泰锂能其他股东签订合资协议,拟以3.62亿元认购力泰锂能新增注册资本。两笔投资额合计达到4.13亿元,投资完成后,宁德时代拥有力泰锂能6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公开信息显示,力泰锂能成立于年,是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以及高纯度锂化合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目前公司主打产品为磷酸锰铁锂材料,且拥有多项磷酸锰铁锂国家注册专有技术知识产权专利。
在宁德时代控股力泰锂能之前,该公司具备吨/年磷酸锰铁锂产能,宁德时代入股后,力泰锂能计划加大磷酸锰铁锂材料产能扩张,且于今年年初在四川眉山成立子公司,猜测是欲就近配套宁德时代四川电池公司。
实际上,比亚迪曾在年就表示要推出磷酸锰铁锂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路线,但彼时由于补贴政策向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材料倾斜,各厂商纷纷拥抱三元高容量材料,该路线并没有成为主流,比亚迪也似乎一度将这一路线“雪藏”。不过,“聪明的比亚迪”在年还是布局了相关专利,为后续重新启用该技术路线做足了准备。
据悉,国轩高科在年、年、年和年也相继布局了磷酸锰铁锂相关技术专利。
02
三元、磷酸铁锂都“钟爱”明年将放量
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好,目前已经逆袭三元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主流电池路线之一。但其能量密度短板也亟待突破。
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锂理论克容量(mAh/g)一样,但放电平台却不同:磷酸锰铁锂中锰离子开路电压放电平台为4.1V,磷酸锰铁锂总体放电平台3.8V-4.1V;磷酸铁锂理论放电平台是3.4V,实际水平3.2-3.3V。磷酸锰铁锂对比磷酸铁锂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能量密度可以比其高出15%左右,且保留了磷酸铁锂电芯的安全性及低成本特性,业内认为,未来有望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另外,磷酸锰铁锂制备工艺与现有磷酸铁锂生产体系区别不大,主要需要通过包覆、掺杂、纳米化等改性技术来解决其电导率较低的问题,两者成本差异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可以看出,随着磷酸铁锂电池重回主流,其升级方向也愈发受到重视,产业界对其技术研发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这也促成了磷酸锰铁锂应用和需求前景更为明朗。
此外,磷酸锰铁锂的粒径约为3-5μm,低于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同时具有复合性,这也使得磷酸锰铁锂除了作为磷酸铁锂重要升级方向之外,同样也可以与三元等材料进行掺杂混用,从而使复合材料的安全性、循环等性能更加优异,被业内认为是三元材料的“好伴侣”。
在三元材料向高镍化迭代的过程中,目前有研究将磷酸锰铁锂与高镍三元复配,从而改善高镍三元材料的安全性能。如果这一技术的研发获得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预计带动磷酸锰铁锂材料的需求也会较为可观。
随着国内多个磷酸锰铁锂材料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头部电池企业应用带动,国内有材料企业预计,最晚年国内会稳定批量生产,并规模化应用到电动汽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