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去除器 >> 去除器资源 >> 古玉鉴定材质老化理论老妖论古
古玉鉴定学是门边缘学科,其实质就是比较玉器老化(氧化、风化)共性规律来鉴定新老及年代的实践性学科。
首先我们做如下定义:
皮壳:传世品或出土古玉长期氧化、风化,形成一层结构致密并且极细微的不规则凹凸表皮层。
包浆:包覆在古玉表面的一层附着力极强的物质。
生坑:出土古玉未经清洗或盘玩,保持原生状态的古玉。
沁色:沁色是指玉器在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自然产生的水或矿物质风化侵蚀玉体,铁、锰等氧化物缓慢地侵入玉器使其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自然现象。
熟坑:经过清洗盘玩,去除了皮壳外的包浆露出皮壳的古玉。
半熟或半生:古玉的生坑包浆未被清洗盘玩彻底而皮壳也未被完全透显。
▲上海博物馆馆藏生坑了解以上定义,接下来我们进入鉴定玉器关键流程。古玉有哪些特征呢?皮壳,包浆。工艺、造型、风格难道不是古玉的组成部分?他们是组成部分,不是鉴定新老的参考元素。因为工艺,纹饰,风格都是基于玉本身之上,“玉老,工艺,纹饰,风格就老”反推则不成立。老工艺、纹饰,风格可以用于当今仿古赝品之上。沁色可以鉴定新老吗?沁色是入土古玉产生的自然现象,但是沁的颜色是外界物质决定,沁的深度由玉密度和接触物质的时间决定,从沁的颜色和深度都无法证明玉老的程度加之沁色现代作伪工艺可仿,所以沁是新老鉴定的辅助条件。沁的自然也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度量尺度。只有皮壳可以确定古玉真伪和年代。以下几点来阐释皮壳老化度是鉴定古玉真伪的唯一手段。
▲断了的高古玉可见皮壳1、古玉的晶体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易老化(氧化、风化),所以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虽然说不同保存环境会产生不同古玉的外在表现(个性),但其稳定的化学特性决定了他的老化以自身规律为主导(共性)。
2、玉石是亿万年前就形成的石矿,讨论玉石本身新老没有价值。玉器被加工成型后其表面就开始老化,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新老是玉器加工成型之后的新老和年代。
3、玉石的老化,皮壳会产生许多细腻的毛孔和闪亮的结晶体。结晶体的密度、厚度随着老化时间增加而增加,老化现象也随之逐步明显。
4、老料新工,新工必将会破坏老玉的皮壳,所以皮壳老化度鉴定对老料新工适用。
▲上海博物馆馆藏高古玉晶体膜特别明显怎么区分皮壳的老化度呢?因为玉的老化皮壳产生结晶体,结晶体会随着时间而富集起来,形成一层晶体膜。古玉越老,膜也是越厚的。这层晶体膜排列致密,光泽反射坚挺有聚光的效果。其规律为晶体膜越厚,这种光学效果越明显。推导出晶体膜的厚度以老化的时间为主导,老化时间越久膜越厚,反射的光泽越坚挺越聚光。商周玉器一定比唐宋玉器光泽坚挺聚光,唐宋玉器一定比明清坚挺收光。通过光泽的坚挺程度和聚光的程度来判断古玉的新老和年代。总结得出:古玉的光泽坚挺,聚光。自然侵蚀皮壳要细腻。整体看莹润,细节观察,极小点的反射光泽要坚挺。
▲左新光泽散而干涩右老光泽收而莹润包浆对皮壳有些什么影响?包浆是皮壳外的一层粘附力极强的附着物。如果保存环境好,这成物质细腻透明,不影响皮壳老化光泽的透显(大开门、开门)。包浆如果分子颗粒粗,不透明或者半透明影响皮壳老化光泽透显(不开门)。不好的包浆(旧气)一般会通过盘玩的方式去除其包浆,透露出其皮壳的老化本质。从馆藏和个人经验总结,不开门的古玉有,但并不多。
说了这么多皮壳的特征,大家应该会联想到和田籽玉吧。没错!和田籽料的皮壳也是老化形成的,所以和田籽料也是有老光特征的。俗话说的好“籽料去了皮,神仙也难辩”,和田籽料鉴定还是看皮壳,看皮壳的老光特征。
▲极小点老化光泽坚挺,整体莹润▲假籽料光泽松散真籽料致密且光泽坚古玉的鉴定是判断古玉皮壳的老化度,也就是判断皮壳光泽的坚挺度和光泽收敛度。工艺,纹饰不可作为新老的判断依据,只有古玉自然老化的皮壳的老化度才是鉴定古玉新老以及断代的科学方法和最佳实践。
(以上内容由老妖学生小沈原创)